林芝市的原生民族大部分为工布藏族人,工布藏族是林芝市藏族人的特有称谓,因为古代的林芝被称作“工布”,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的人们便被称作“工布人”,意思是生活在凹地里的人。在历史的长河里,其独特的民风民俗为这片神圣的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魂和血液,生生不息。

不论男女老幼都着装称为“果秀”(或“古秀”)的套头长款坎肩。妇女一般穿氆氇质地的古秀,男子穿着牛皮质地的古秀。坎肩的长度达到下摆齐膝,还有长至脚面的。衣襟和下摆衣缘镶着金边,领口和腰带装饰精美。果秀是无领子、无袖口的,可以理解为两长长方形的大布片,套在身上,然后在腰间系上腰带。

别看服装穿法简单,却集聚了工布藏族的智慧。传说在700年前,工布地区受到外地的入侵,工布王吉布挂帅出征。虽然凯旋而归,但是人们爱戴的工布王却牺牲了,他的身体被敌人砍去了头颅和四肢,为了纪念工布王,人们穿上无袖的古秀服装,于是流传至今。林芝地区温暖湿润,土地肥沃,覆盖着大片的原始森林,世代在此生活的人们与伐木、狩猎不可分,而古秀服装具有着挡风、防寒、防露水、防雨淋、防树枝扎刺等特点。

工布响箭,是工布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出来的,也是工布地区在庆祝丰收、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竞技娱乐活动。

响箭跟传统打猎和打仗的箭不大一样,其箭头是木质圆锥体,上面钻了四个小洞,箭离弦后在空中飞奔向目标的过程中,空气穿过小洞,会发出尖利的鸣号声,给人带来一阵兴奋和乐趣。

每逢节庆活动,工布男人们最期待的便是响箭比赛。比赛时一定要唱歌,歌者都是各村寨出色的歌手,他们穿着节日的衣裳,男右女左,排列在靶场两侧。箭手在拉弓之前,歌者唱歌夸耀箭手的弓箭及箭术,箭手的“拉拉队”在旁边跳起强劲欢快的“工布箭舞”,为箭手助威鼓劲,顺便打击对手的士气。据说由才旦卓玛唱红全国的《北京的金山上》,其音乐源泉即是古老的工布箭歌《吉祥之日》。

时间及由来

西藏其他地区的新年,都是藏历正月初一。而工布藏族的新年,是在藏历十月初一。曾经工布地区也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,也是在藏历的正月初一过年。传说在700多年前的吐蕃时期的某年秋季,工布地区受到了北方霍尔人的攻击。工布王阿吉杰布急召工布男子出征迎敌。但族中男子都有些恋恋不舍,不愿离家。于是工布王下令将过年的日子提前到十月一日。工布男子在美美地过完年之后,果然勇猛无比,一举击退敌人。从此,工布人就在藏历的十月一日过年。

工布年在哪里过

林芝市巴宜区、米林县、工布江达县一代,在古代属于工布王统治,俗称“工布”或“工布地区”。因此要过正宗的工布年,最好去这些地方。

独特的新年习俗

传承了七百余年的工布年,自有一套过年的程序。包括赶鬼、请狗赴宴、吃结达、背水、祭丰收女神等,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。

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。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西藏的珞瑜地区,珞巴意为“南方人”。主要分布在米林、察隅、墨脱等县与印度、尼泊尔接壤的边境地区。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,无文字、通用藏文。珞巴人主要生活在林区,兼营畜牧、纺织、采集和竹器编织。狩猎是其中最重要的副业之一,现已改变狩猎传统。

在林芝市米林县南伊沟有3个珞巴族村庄(南伊村、琼林村、才召村),是认识和了解珞巴族古老民俗文化的窗口。

珞巴族服饰与他们长期从事采集、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居住地的气候等紧密相连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,形成了男子的服饰以野牛皮或山羊皮套装为主,男女均喜欢佩戴用兽骨、兽牙、兽皮制作的各种饰物的特点。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,人们懂得了从部分特有的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,除去胶质晒干后搓成线,这就成了织土布的原料。

珞巴族服装多用山羊毛织成,男装制作是将两块窄幅的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,呈长条毯状,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作领口,穿时从头上套,捆上腰带。珞巴族女装是用棉布制作的,从色彩、质料、配饰都进行了改良,珞巴族服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美观大方,较好地满足了珞巴人爱美的需求。

珞巴族以擅长狩猎闻名于世。健康男子一生用于狩猎的时间占去40年左右。一生中狩猎占去了半生的时间。珞巴人的肉食主要来自狩猎,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狩猎。珞巴狩猎分为两大季节,冬季到高山雪线附近,猎获野牛,主要猎取肉食;夏季上高山猎取香獐。其余农闲季节到附近的原始森林里猎取供食用的野猪、熊、黄羊等。头戴熊皮帽,肩挎“阿嘎”(毒箭筒),腰系“俄夏”(长刀),手持“阿里”(强弓),短裤赤脚,行走如飞,这就是珞巴族猎人的英姿。

珞巴人信鬼不信神,他们崇奉原始巫教,认为生产和生活中的一切好事和坏事、失败与成功,都是各种各样的鬼造成的。他们遇到任何疑难,想办任何事情,都得向鬼请示。在珞巴人中,只有两种人能够直接与鬼打交道,一种叫“密齐”,就是卦师;另一种叫“纽布”,就是巫师。

在一般人的心目中,鬼是非常可怕的,但珞巴人并不这么认为,特别是其中相当一部分鬼,本身就是这个民族的祖先。例如掌管财富的米谷麦德,保护生命的布德刚德,保护猎人的阿崩岗日等等,都是珞巴神话传说中的能人、英雄。

“门巴”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。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——门巴语,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,通用藏文。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苯教(一种原始的巫教)和喇嘛教。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,民歌曲调优美、流传久远,其中以“萨玛”酒歌和“加鲁”情歌最为奔放动人。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,种植水稻,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,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。

门巴族的婚姻恋爱自由,多为一夫一妻制,成婚仪式颇具戏剧性,饶有趣味。结婚之日,清晨新娘梳妆打扮好,由父母、兄弟姐妹及姑舅等亲属押着前往夫家,行前新娘依恋不舍地对父母表白。娘家一般要送女儿手镯、戒指、头饰、腰带等作为陪嫁,有时还带上一两件劳动工具。

新郎一方则早已请媒人带上几个机灵善说的人在路上等候迎亲,他们拿着竹筒酒,途中请新娘喝三次。到达新郎家进屋坐定,摆上酒肉、油饼盛情待客。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,他代表父方说话,这时舅舅一般会故意百般挑剔,于是新郎家连连赔礼,赶紧献上哈达,重新添酒加菜,直到新娘的舅舅点头满意。其实这种戏剧性的挑剔,目的是考验男方的诚意。酒至半酣,众人即兴唱歌起舞,尽情欢乐,通宵达旦。

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,一类是宗教节日,一类是岁时年节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、萨嘎达瓦节、主巴大法会、达旺大法会,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。  

曲科节

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。

萨嘎达瓦节

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,为了纪念这一天,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,举行各种宗教活动。

主巴大法会

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,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,历时3—18天不等。

达旺大法会

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,历时三天。

新年

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,门巴语称为“洛萨”,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,到元月十五日结束,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。  

僜人,又称僜巴人,分布于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,他们有自己的语言,但没有文字,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。在西藏和平解放前,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,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。西藏民主改革之后,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,僜人过上了现代新生活。

僜人从种群方面可分为达让、格曼两大部落,即两大姓氏,主要聚居在我国察隅县下察隅地区杜来河和察隅河一带。达让人主要活动在杜来河的两岸,格曼人主要分布在察隅河的两岸。

僜人在两大部落内部根据各自所居住的地域不同,又分出许多大的姓氏。据调查,僜人的各种姓氏有50多种,他们根据姓氏结为亲戚或者叫小部落,不同的姓氏形成不同的亲缘关系。

过去,僜人都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上,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种植玉米。当粮食不够时,就狩猎或以树叶、野菜充饥。现在僜人绝大多数已搬到山下台地上居住,他们开垦了层层梯田,种植各种粮食和蔬菜。

以前,僜人一直保持着一夫多妻的家庭社会,一个男人多则有几十个老婆,少则也有两三个老婆,他们实行的是买卖婚姻,一个男人娶多娶少完全取决于个人家庭的经济实力。21世纪初经过当地政府的教化,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了。

僜人妇女的服装鲜艳、美观,上衣短而瘦小,以黑色为主加彩色条纹几何图案,下身穿统裙,赤足;一般都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,头戴护额,颈项挂串珠或其他银饰。僜人成年男女均戴比较大的耳环,他们认为耳环是一种装饰美。男人头上都盘着长长的头帕,腰挎砍刀,十分威武。刀和挎包是僜人随身佩带之物,是男子必备的用具和武器,也是最具特色之处。

手抓饭是僜人招待最尊贵客人用的特色美味。其用料是僜人自产的谷米,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,辅以姜、葱等作料闷熟,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,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肉,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。

僜人男男女女都喜欢抽烟,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外烟袋整天叼在嘴里。

僜人信奉鬼神,以宰杀家畜家禽的方式送鬼神或举行祭祀活动。僜人有专门主持送鬼神或者祭祀活动的人叫“嘎护”。僜人的习俗是人死了以后灵魂不是升天而是入地,因为他们认为五谷六畜是从土地上生长的,灵魂入了地,死者才可以得到生前一样的享受。